发布时间: 2025/07/14| 来源:今日头条| 专栏:省内动态|
近年来,卓尼县以信用体系建设为抓手,推动社会治理创新,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在信用评价与修复过程中仍面临一些痛点,这些痛点对生产经营、融资、纳税等方面产生了影响。
一、卓尼县信用评价与修复现状
(一)强化组织保障,完善工作机制。成立了以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加强信用信息归集与共享。结合数字社会精细化治理需求,统筹推进甘肃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信用中国(甘肃)”网站的运用,不断提升数据归集和信息服务质量,确保信用信息“应归尽归”。
(三)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各行业监管部门制定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政策,对市场主体实施差异化监管。例如,在纳税领域建立信用风险“预提醒”机制,引导企业诚信纳税。在成品油领域建立信用风险评价机制,引导成品油企业诚信经营。
(四)加强失信治理与信用修复。近年来,卓尼县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招商引资等领域开展失信治理的基础上,推进各行业部门在食品安全、网络信息、税务、价格、文游、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推行开展了专项失信治理,逐步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环境。
(五)推动“信用+”应用场景建设。我县制定出台多项激励措施,让守信者在金融、消费、公共服务等领域享受实惠。例如,县财政局推进“信用+金融”工作,助力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县政府服务中心积极推行“信用+帮办代办”工作,打造县乡村三级帮办代办队伍建设。
(六)加强诚信宣传教育。线上,通过微信、卓尼之窗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宣传教育活动;线下,组织各成员单位开展各类宣传活动63次以上,发放宣传手册1000余份。
二、信用评价与修复的痛点
(一)信用评价标准不够完善。信用评价标准是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但目前卓尼县的信用评价标准仍存在一些不足。对于一些新兴产业和小微企业,缺乏针对性的评价指标,导致其信用评价结果不够准确。
(二)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各部门之间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尚未完全打通,导致信用信息的归集、共享和公示不够及时和全面。
(三)信用修复流程复杂。信用修复是企业纠正失信行为、恢复信用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卓尼县的信用修复流程较为复杂。例如,市场监管信用修复全国统一平台上线后,虽然简化了部分流程,但仍有部分企业反映申请材料繁琐、审核时间较长。
(四)社会信用意识有待提高。尽管卓尼县开展了多次信用宣传活动,但部分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的信用意识仍然薄弱。一些企业对信用评价和修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侥幸心理,导致失信行为屡禁不止。
三、信用评价与修复对生产经营、融资、纳税的影响
(一)对生产经营的影响。信用评价与修复机制的不完善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例如,卓尼县一小微企业因未按时履行法院判决,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导致其在银行的贷款申请被拒绝,生产经营陷入困境。该企业意识到问题后,履行判决义务,并向相关部门提交信用修复申请。虽然成功修复了信用,但已错过了最佳融资时机,生产经营受到较大影响。
(二)对融资的影响。信用是企业融资的重要基础,信用评价与修复机制的不完善直接影响企业的融资能力。例如,我县部分小微企业由于信用记录不佳,在申请贷款时被金融机构拒绝,导致其资金链紧张,生产经营陷入困境。卓尼县小微企业中,因信用记录不佳导致融资困难的企业占比达20%以上。
(三)对纳税的影响。信用评价与修复机制对纳税行为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些企业因信用评价结果不佳,被税务部门列入重点监管对象,增加了纳税成本。
四、立足畅通国内大循环的解决建议(国家层面)
(一)完善信用评价标准。建议国家加强对信用评价标准的顶层设计,制定统一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不同行业和企业类型进行细化和调整。同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及时根据市场变化和企业发展需求对评价标准进行优化。
(二)健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国家应加大对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投入,逐渐完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功能,打破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
(三)简化信用修复流程。国家应进一步简化信用修复流程,对于企业已履行法定义务且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的,及时简化申请材料。
(四)加强信用宣传教育。国家应制定统一的信用宣传教育计划,通过多种渠道普及信用知识,利用电视、网络、新媒体等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信用宣传活动,提高社会公众的信用意识。
文章搜索